PAC(聚合氯化铝)和 PAM(聚丙烯酰胺)都是在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的药剂,但它们的性质、作用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,以下是具体介绍:
性质
PAC:无机高分子絮凝剂,颜色多为黄色或淡黄色固体粉末。易溶于水,水解过程中伴随有电化学、凝聚、吸附和沉淀等物理化学过程。
PAM:有机高分子聚合物,有阳离子型、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种类型,外观一般为白色粉末或颗粒。具有良好的水溶性,其水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。
作用原理
PAC:通过压缩双电层、吸附电中和等作用,使水中的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,相互碰撞凝聚成较小的絮体。
PAM:主要是通过吸附架桥作用,将水中已经形成的小絮体进一步吸附连接,形成更大、更紧密的絮团,从而加速沉淀分离。
应用场景
PAC:常用于原水的预处理,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浊度、色度,以及部分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等,在饮用水处理、工业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的前端处理中应用广泛。
PAM:更多地应用于污水处理的后续阶段,尤其是在污泥脱水过程中,能显著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,使污泥形成大而结实的絮团,便于固液分离,也用于一些高浊度、高浓度废水的处理,以提高絮凝沉淀效果。
投加顺序和用量
投加顺序:在水处理中,一般先投加 PAC 进行絮凝反应,使水中的胶体颗粒初步凝聚成小絮体,然后再投加 PAM,利用其吸附架桥作用,将小絮体进一步凝聚成大絮团。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药剂的优势,提高絮凝效果。
用量:PAC 的投加量在几毫克 / 升到几十毫克 / 升之间,具体用量取决于原水的水质、浊度等因素。PAM 的投加量相对较低,一般在 0.1 - 10 毫克 / 升左右,其具体用量需根据污泥的性质、PAC 的投加量以及处理工艺等进行调整。
优缺点
PAC优点:絮凝效果好,对各种水质适应性强,处理效率高,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多种污染物,且价格相对较低。
缺点:产生的污泥量相对较多,对某些特定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如其他专门的处理药剂,在低温低浊度水质条件下处理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。
PAM优点:絮凝速度快,形成的絮体大而结实,污泥脱水性能好,能显著提高固液分离效果,对低浓度废水和高浊度废水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。
缺点:价格较高,且作为有机高分子聚合物,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残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,投加量过大会导致水体粘性增加,反而影响处理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