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环水阻垢剂的添加量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水质(如硬度、碱度、pH 值等)、循环水系统的运行条件(如温度、浓缩倍数、水流速度等)以及阻垢剂的种类和性能等。以下是不同情况下循环水阻垢剂添加量的大致范围及确定方法:
一般添加量范围
在常规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中,当水质中等硬度,浓缩倍数在 3 - 5 倍左右时,常用的有机膦类阻垢剂添加量一般在 5 - 15mg/L;如果是含聚合物的复合阻垢剂,添加量在 8 - 20mg/L。
对于高硬度、高碱度的水质,或者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数较高(如大于 5 倍)、运行温度较高(如超过 40℃)的情况,阻垢剂的添加量需要提高到 15 - 30mg/L,甚至更高。
当循环水系统的水流速度较低,容易导致结垢物质沉积时,也需要适当增加阻垢剂的添加量,一般可在上述基础上增加 2 - 5mg/L。
添加量的确定方法
水质分析:通过对循环水的水质进行全面分析,包括检测水中的钙、镁离子含量,碱度、pH 值等指标,来评估结垢的风险程度。一般钙硬度(以碳酸钙计)在 100 - 300mg/L,总碱度(以碳酸钙计)在 100 - 200mg/L 时,属于中等结垢风险,可参考上述一般添加量范围;如果钙硬度超过 300mg/L,总碱度超过 200mg/L,则属于高结垢风险,需要相应增加阻垢剂用量。
动态模拟试验:在实验室中模拟循环水系统的实际运行条件,如温度、流速、浓缩倍数等,通过添加不同用量的阻垢剂,观察系统的结垢情况,以确定阻垢剂添加量。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实际运行情况,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。
经验法:参考类似水质和运行条件下的循环水系统的阻垢剂使用经验,初步确定一个添加量范围。然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,根据系统的结垢情况和水质监测结果,逐步调整阻垢剂的添加量,以达到阻垢效果。
在确定循环水阻垢剂添加量时,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,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和调整,以确保循环水系统的稳定运行,有效防止结垢现象的发生。同时,还应定期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监测和维护,根据水质变化和系统运行状况及时调整阻垢剂的使用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