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污水处理站常用的药剂有以下几类:
消毒剂
作用原理:通过破坏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代谢功能,使其失去活性,从而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。
常用类型含氯消毒剂:如次氯酸钠、二氧化氯和液氯等。次氯酸钠杀菌作用强,价格相对较低,使用方便;二氧化氯杀菌效果好,能快速杀灭各种微生物,且消毒后不会产生三卤甲烷等有害副产物;液氯消毒效率高,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,需要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。
絮凝剂
作用原理:通过中和胶体颗粒表面电荷,使胶体脱稳,进而凝聚成较大的颗粒,加速悬浮固体的沉淀,实现固液分离。
常用类型聚合氯化铝(PAC):具有絮凝效果好、适用 pH 范围广、沉降速度快等优点,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和部分有机物。
聚丙烯酰胺(PAM):常作为助凝剂与 PAC 配合使用。根据其离子特性分为阳离子型、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,可根据污水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类型,以增强絮凝效果,提高沉淀效率。
调节 pH 值的药剂
作用原理:用于将污水的 pH 值调节到适宜的范围,以满足后续处理工艺的要求,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。
常用类型酸性药剂:如盐酸、硫酸等,用于降低污水的 pH 值,适用于碱性较强的污水。
碱性药剂:如氢氧化钠、碳酸钠等,用于提高污水的 pH 值,适用于酸性污水。氢氧化钠碱性强,调节 pH 值效果显著;碳酸钠碱性相对较弱,且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。
重金属捕集剂
作用原理:医院污水中含有汞、镉、铅等重金属离子,重金属捕集剂能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,形成稳定的难溶性螯合物,通过沉淀的方式将重金属离子从污水中去除。
常用类型:常见的有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、巯基化合物类等。这些药剂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捕集能力,能有效降低污水中重金属的含量,使其达到排放标准。
消泡剂
作用原理: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,由于污水中含有蛋白质、油脂等有机物,在曝气、搅拌等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泡沫,消泡剂通过降低泡沫表面张力,使泡沫破裂,从而消除泡沫。
常用类型:有机硅消泡剂、聚醚消泡剂等。有机硅消泡剂具有消泡速度快、抑泡时间长、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;聚醚消泡剂则具有耐高温、耐酸碱等特性,可根据具体的工艺条件和泡沫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泡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