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合氯化铝(PAC)是一种典型的絮凝剂,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化学作用促使水中悬浮物、胶体颗粒等杂质聚集成较大絮体,从而便于后续沉淀或过滤分离。以下是其作为絮凝剂的具体解析:
一、作用机制
电荷中和
PAC 水解后生成带正电荷的多核羟基络合物(如 [Al₁₃O₄(OH)₂₄]⁷⁺),可中和水中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荷,破坏其稳定性,使其相互碰撞聚集。
吸附架桥
高分子链状结构的 PAC 可通过吸附作用将多个胶体颗粒连接成絮体,加速沉降。
卷扫网捕
PAC 水解生成的 Al (OH)₃凝胶状沉淀物在沉降过程中,能机械地网捕水中杂质。
二、作为絮凝剂的优势
高效性
适用 pH 范围广(5.0~9.0),无需额外调节水质。
絮体形成速度快、密度大,沉降效率高。
经济性
投加量低( 5~50 mg/L),处理成本低于传统絮凝剂(如硫酸铝)。
对低温、高浊度水仍有较好效果。
多功能性
除浊外,还能去除 COD、色度、重金属离子及部分微生物。
三、应用领域
水处理
饮用水净化(去除藻类、悬浮物)。
工业废水处理(印染、造纸、电镀等行业)。
城市污水处理(强化一级处理)。
其他领域
造纸工业:作为助留剂、施胶剂。
医药工业:用于胶体药物的分离提纯。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投加顺序
先投 PAC 进行电荷中和,再投 PAM 增强絮凝效果(间隔时间≥30 秒)。
浓度控制
溶解浓度建议为 5%~10%(质量比),避免过高导致管道堵塞。
配伍禁忌
避免与强碱性物质(如 NaOH)混合,防止生成 Al (OH)₃沉淀。
聚合氯化铝是水处理领域较常用的絮凝剂之一,其高效的絮凝性能和广泛的适用性使其成为水质净化的核心药剂。若在使用中出现效果不佳,可参考前文的系统性优化方案。